书堆儿服务号
书堆儿App

王朝的余晖——淮军1862—1900

作者:季宇 著出版时间:2023-11-01出版社:人民文学出版社
ISBN:9787020182404价格:¥78
  分享至
内容简介
《王朝的余晖》是季宇创作的一部书写中国晚清历史的作品。本书从1860年前后晚清政坛的动荡写起,一直到1900年庚子国变后结束,书写了晚清重臣李鸿章创建、发展淮军的始末以及淮军兴盛、演变直到最终覆灭的历程。作者以宏大的视角、细腻的笔触,还原了淮军所参与的清末多场战争的面目,展现了这一时期清王朝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迅速衰朽以及各阶层、各势力互相博弈的历史过程。拨开尘雾,重新观察这支曾经作为清王朝最后军事支柱的淮军,回顾那段烽烟四起、浮沉跌宕的中国近代史。 1. 这支军队的出现改变了上海的命运,而上海也成就了这支军队。此后不久,这支初建时只有十三营六千五百人的队伍便迅速崛起,取代湘军,成为晚清*大的军事集团和政治集团,并影响了晚清历史长达四十多年之久。 2. 如果说,淮军在进上海之初还是一支以冷兵器为主的落后的军队;那么,几个月后它已经拥有了一支洋枪队,并迅速脱胎换骨,向以热兵器为目标的近代化迈开了步伐。应该说,这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个伟大开端。走在前边的就是李鸿章和他的淮军。 3. 五月底,被太平军打怕了的英法联军放弃了上海城外围的全部防线,这时候,李鸿章再想往后退缩已经不可能了。他只能调动淮军前往接防。面对强大的太平军,淮军的真正考验终于要来了。 4. 在这场军备竞赛中,李鸿章笑到了*后,他的淮军不仅压倒了太平军,也压倒了湘军。当初那支土得掉渣的叫花子兵,在他的精心打造下终于脱胎换骨,迅速成为当时中国*先进的军队。此后,在苏南战场以及剿捻之役中,淮军的洋枪洋炮均大显身手,所向披靡。 5.临行前,李秀成再次向谭绍光提出了放弃苏州、撤回广西的想法,但谭绍光还是坚持己见,不肯同意。城外无边的夜色,仿佛预示着不祥的结局正在降临,但大局糜烂,积重难返,李秀成已回天乏术。 6. 李鸿章翰林出身,历练于曾幕,刀笔功夫确实不同寻常。行文不留痕迹,处处可见心机。 7. 轰轰烈烈终归平静,尘埃落定,日月依旧。 8. 历史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。这些意外不仅使枯燥的历史变得富有戏剧性,而且也常常导致历史的进程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。这两件大事,一件是天津教案,一件是马新贻遇刺。 9. 邓世昌忠勇血诚,丰岛之战发生后,他便发誓要雪耻,并发出“若有不测,誓与日舰同沉!”的壮言。黄海之战打响后,他指挥全舰,奋力搏杀,“气象猛鸷,独冠全军”。当日舰围攻旗舰“定远”时,他下令“致远”直插“定远”之前,以保护旗舰,结果舰体多处中弹。 10. 无论皇帝的幼稚,还是太后的荒唐,都不足以解释一切,更无法遮盖清军在这场战争中的无能表现。作为大清国军事支柱的淮军究竟是怎么了?只有李鸿章心里*清楚。 11. 八里台,是聂将军的绝唱,也是淮军纵横近四十年来的*后谢幕。此战过后,聂军死伤惨重,余部星散,建制不复存在。淮军的*后一支血脉也从此断绝。一部叱咤风云、纵横三十九年的传奇终于画上了句号。 12. 李鸿章的时代结束了。淮军的时代也结束了。从 1862 年创立,到庚子事变,在这将近四十年的时间中,淮军经历了由镇压太平天国到清剿捻军、从洋务运动到中法战争、从甲午战争到庚子事变等等重大事件,在这“千年未有之变局”的社会大动荡中浮沉跌宕,留下了深深的轨迹。
作者简介
暂无
精彩书评
暂无
目录
暂无
书摘
暂无
精彩图书推荐